人力资源报记者 张玉芳
“杯子上刻荷花,象征和和美美一辈子。”9月19日,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四川展馆,来自自贡荣县的荣州陶展台前人头攒动,一盏盏绘有荷花、熊猫等图像的土陶杯具,吸引观展群众驻足观赏。展台负责人介绍,荣县有独特陶泥资源和传承悠久的制陶技艺,培育了大批制陶技能人才,荣州陶也从传统土陶升级为市场青睐的特色产品,撑起当地独有的土陶产业。
从原始的一体成型手工匠,到如今细分为多种岗位,荣州陶产业分工迭代的背后是技能人才队伍的壮大。荣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仅纳入荣县用工监测的8户陶企业,常年提供就业岗位1290个,在职职工1032人,更带动上下游产业及其他行业就业2000人以上。目前,技能型“荣州陶工”成了香饽饽,月均收入较普通工种高约1.45倍,从业人员实现从“卖力气”到“凭技能”的转变,用“小陶罐”扛起了“大就业”的民生担当。今年5月,荣县“刘勇陶瓷工艺师技能大师工作室”被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认定为“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”,为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,也让更多陶工有了技能提升的平台。
荣州陶的蓬勃发展,是四川以非遗技能为支点、撬动产业增收的生动缩影。在四川,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,如雅安羌族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牵头成立合作社,将古老刺绣图案与现代设计结合,培训出数百名绣娘,绣品远销国内外;蜀锦技艺通过校企合作培育专业人才,让千年锦缎在文创、服饰领域焕发新生,带动产业链上百余人增收……
“近年来,我们加强平台载体建设,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夯实。”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介绍,四川省正着力构建国家、省、市三级梯次衔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,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达300个,技能大师工作室达907个,另有职业培训机构近1500个、公共实训基地34个,培养能力逾百万人次。
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四川展馆里,除了荣州陶,还有蜀绣、广元白花石刻、蒙顶山茶艺等四川非遗技能。不仅展示了四川非遗技艺,更展现了四川以技能培育为抓手,让非遗从“老手艺”变成“新产业”,让群众靠技能“陶”出幸福路、绣出好生活的民生实践。
网络配资炒股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